- · 《北京测绘》数据库收录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刊物宗旨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投稿方式[08/03]
杨伯钢:做工程建设的“先行者”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从手工测角度、测距离,到智能全站仪的出现,再到航测、北斗技术的应用,杨伯钢不断尝试将传统测绘与新技术跨界融合。地理信息与大数据、物联网、
从手工测角度、测距离,到智能全站仪的出现,再到航测、北斗技术的应用,杨伯钢不断尝试将传统测绘与新技术跨界融合。地理信息与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技术的碰撞,实现了全市不动产登记数据采集、建库与平台建设的全流程关键技术研究和软件研发,支撑了年业务量130多万件的北京不动产登记发展,并保障了全国“第一本”和北京市“第一本”不动产登记发证,累计发证超过千万次。
“我们一定要拿下来!”杨伯钢则态度坚决,“既然没有先例,我们就把工程当作科研来搞。”
“我这一辈子,就干了这一件事。”回顾自己40多年的测绘工作经历,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、北京测绘学会理事长杨伯钢用这句话做了总结。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,他从一名普通的作业员,一路成长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,攻克多项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技术难题。
“比如我们做地理国情监测,这么大的数据量,人工不可能完成。”杨伯钢认为,未来的测绘将是“空天地一体化、室内室外一体化、地上地下一体化、历史现状规划一体化”的“四位一体”图景。
久历测绘的“苦”,杨伯钢也不断发掘其中的“甜”。
按照工程要求,验线测量在施工开挖前进行,即为施工方提供准确的施工区域坐标。但在对一座纺织厂的测量校验中,施工方提前进了场,挖出了槽沟。更麻烦的是,杨伯钢和同事测定的施工边界坐标位置,与已开挖的槽沟坐标有一定出入。
杨伯钢回忆,经过反复计算、确认,测量坐标精确无误,“如果他们继续按照错误的坐标施工,很可能会酿成重大事故”。经过沟通,施工方立刻返工回填了槽沟,并对测绘团队表达了感谢。
“实景三维模型绝不是简单的一份数据,在需要的时候,它可以真正把一座山‘摆'到你的面前。”杨伯钢说,这套模型是可以配合规划设计随时使用的支撑工具,能高效、精准地做到区域信息的可视化。
三维相关技术还实现了建筑、文物、遗址的“数字孪生”。实景数字天安门的构建、汶川地震时什邡市的震后遗址、首钢园区炼铁炉工业遗址……这些珍贵的场景,都已被杨伯钢带领的测绘团队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留存下来,“不论是作为历史的存档,还是对日后的修复、管理,这项工作都十分有意义。”
作为市政协委员、市科协常委,杨伯钢不断建言献策,提出关于做好北京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建议;作为测绘技术专家,他成功研制出地下管线摄影测量仪等地下管线智能调查、探测和修复的系列软硬件装备,并建立起地下管线三维智能处理、管理、分析与诊断平台。
基于人口反演得出用地数据、摸清北京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底数,首次查清了全市500余万栋单体建筑及全市高精度、无缝覆盖的地表覆盖等数据……一系列科学数据的产出,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、科学评价、科学管理助力。目前,这项技术已在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得到应用。
(原题:智绘北京)
结束了四年的大学学业,杨伯钢被分配到北京市测绘处(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前身)测量四队担任作业员。测量道路、绘制规划红线、对建筑施工工程进行校验,是他的日常工作。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,便是为一家位于大兴的工厂进行测绘。恰逢炎炎夏日,地面体感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,这对户外作业是极大考验。“毫不夸张,顶着太阳在马路上工作,不一会儿,鞋子就会粘在被晒化的沥青路面上。”
怎样保证两座倾斜角度达6°的塔楼与在162米高空延伸出的悬臂顺利合龙?“对测绘来说最难的是如何精确定位位于高空的悬臂构件。”杨伯钢说,这是工程测量技术领域一个新的世界性难题。经过实际测试,进口设备由于调焦、人工判读接收误差等影响,无法达到工程要求的二十万分之一的精度。
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,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大显身手。
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立体测绘地理信息,是近年来测绘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,如卫星测绘、航拍测绘等技术都已十分常见。但利用无人机在气候复杂的山地开展测绘,还从未有人实践过。北京市测绘院和中测新图(北京)航测遥感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攻关,研发出山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,反复测试适合无人机测绘的飞行速度、高度,搭载上合适波长的激光设备和航摄模块,高度以每70米为一个单位,通过一层层地飞行,扫描出山体的详细地理数据。
文章来源:《北京测绘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ch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2/18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