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北京测绘》数据库收录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刊物宗旨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北京测绘》投稿方式[08/03]
杨伯钢:做工程建设的“先行者”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但实地踏勘后,杨伯钢皱起了眉头。进山的路蜿蜒曲折,车辆只能到达小海陀山南侧的一处山坳,要想进山必须靠双脚攀登,沿途荆棘丛生,并且从南坡上
但实地踏勘后,杨伯钢皱起了眉头。进山的路蜿蜒曲折,车辆只能到达小海陀山南侧的一处山坳,要想进山必须靠双脚攀登,沿途荆棘丛生,并且从南坡上山最多只能爬到半山腰。要想登顶,还要再开上两小时的车程,绕到山的北坡寻找道路。
当然,支撑城市运转的基础设施,远不只是地面上的街道桥梁、高楼大厦,地下的各类管线更是保障城市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
大学期间的第一次实习,杨伯钢就尝到了测绘工作的苦。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常常给学生打“预防针”,讲述测绘工作的艰辛,但真的身背装备站在山脚下时,杨伯钢才对此有了切身体会。
客观环境让人力难及,那能否找到其他办法?在以往的山区测绘中,航测摄影测绘是较为常用的手段。航拍出的画面,在普通人眼里是一片壮丽的山河美景,而在测绘人的眼中,它其实是一张有比例尺、有精度,经过处理便能满足工程使用需求的地图。但这种方式的测绘精度偏低,无法满足延庆赛区后续精细施工的需求。杨伯钢团队经过反复讨论,想出了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测绘的办法。
通过多个摄像头、传感器互相辅助,由无人机一次采集就能获取三维地理信息数据。这些数据再经过处理、套核,短短四个月,小海陀山间21平方公里区域的三维图像就成功生成,一整套高山区无人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作业模式也就此诞生。
海南建省、援疆测绘、汶川地震救灾、乌兰察布援建……杨伯钢不仅完成了北京数百个建设工程的测绘,也几乎走遍了全国,甚至还远赴非洲,参与到赤道几内亚新城的建设中。山野中潜藏着危险,杨伯钢曾在深山中邂逅野熊。与同事在海南开展市政道路测绘时,他前一天立尺测量的点位,第二天就被施工车辆铲出一条大蛇,“想想真是挺后怕的”。
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仅能“画”出山脉,也能辨别精细到毫米的误差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设置有19个弯道,属于复杂的异形建筑,为了保证运动员在高速竞技中的安全,赛道的竣工测量精度要达到毫米级,任何一点微小的形变,都逃不过三维激光扫描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更麻烦的是,测绘区域内高度差接近1500米,绝大部分山体坡度在30°以上,一入夏,山上植被茂密。复杂的环境条件和极高的测量精度要求,通常需要人工进入山地完成测量,但小海陀山的实际环境,让人员和仪器很难到达,植被还会影响有效观测视线。
“地理信息必须随着城市的发展定期更新,否则它就没有了生命力。”杨伯钢说,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,测绘领域也面临着技术变革升级的挑战,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。
但曾经,全北京的地下管线图同样承载于纸质地图上。“当时是用硫酸纸叠加,一层一层的,可以想象在若干年后,纸张会越来越脆弱。”杨伯钢清楚地认识到,北京作为飞速发展的大都市,用纸质载体承载管线数据,完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。但与普通工程测绘的“所见即所得”不同,地下管线测绘需要“隔空打牛”,要在不开挖地面的情况下,准确摸清管线情况。
“我记得有一次实习,我们要做的是野外测绘作业。”水准仪、平板仪、测距仪、三脚架……全套几十斤重的测绘装备都要靠人力背上山,虽然那座山海拔并不高,但杨伯钢背着沉重的装备到达山顶时,已经累得气喘吁吁,肩头也被背带勒出深深的凹痕。
比起层层叠叠的硫酸纸,新技术能直观构建起地下管线之间的三维关系。2017年,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工作成功建立起8.17万公里的二维、三维地下管线数据库,已核实的管线长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多。这项技术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后续在全国多地完成了50余万公里管线的安全调查。
近期,杨伯钢又在探索测绘产品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。一张“精确的图”是自动驾驶汽车运行的根本支撑,地图必须精确到“车道级”,并实现地图数据实时更新,才能保证自动驾驶汽车“大脑”在行驶中作出正确决策。在北京经开区的全国首个网联云控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,杨伯钢正在和团队开发满足安全、保密要求的众源更新模式,探索构建“车、路、云、网、图”网联云控模式,让车辆能随时获取最精准的地图数据,最大限度实现车路协同。
来源:北京日报 记者:刘苏雅 实习生 柴嵘
流程编辑:u030
三维数据不仅为延庆赛区的后续施工提供了依据,还在场馆建筑设计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竞速结束区和第一集散广场高度差超过百米,步行上去十分困难,单独架设缆车则成本昂贵。依据前期取得的三维地形图像,设计方大胆地将整个雪道下调四十米,问题迎刃而解。
文章来源:《北京测绘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ch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2/1861.html